震泽历史
千年古镇 首页 > 千年春秋 > 震泽历史 > 千年古镇

  远古时期,震泽地区为泻湖浅湾,“始为洪流,继为泽薮,卒为阡陌”,沧海桑田,泥沙淤漫,堆积成陆。先民开垦,稀疏散居,聚成村落。
  从蠡泽湖附近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的陶器、陶片(属马家滨——良渚文化)看来,震泽先民早已在此繁衍生息。
  1982年,塔水桥农民庚利荣在蠡泽湖底摸得了3件破损圣水牛头骨,经其时吴江县文化馆吴国良送往上海自然博物馆鉴定,认为是殷商以前标本,系古居落遗址局部坍陷,沉入水中,由此推断远古时期震泽先祖已驯化并饲养圣水牛为家畜,原始农耕文化萌始。
  唐开元二十九年(741),湖州刺史张景遵即其地设震法馆,为震泽定名之始。馆者,馆驿,亦即驿舍,其在交通上的作用日见重要。
  南宋绍兴初年,震泽为皇畿近地,朝廷设巡检一员以镇之,震泽镇之名始自此时。其时,纯为拱卫京城临安,因军事功能而设镇。元代,屡经战火,震泽居民只数十家,村市萧条。
  明代,我国东南沿海商业繁盛,商品经济活跃,加以明朝廷屡下诏鼓励农桑,震泽地区适桑宜蚕,成为重要湖丝产区。湖丝以质优见长,明、清以来江南三织造署凡贡品绸缎的原料丝多赖于湖丝,震泽成为产销中心乃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  依丝发祥,震泽在明成化(1465-1487)年间居户增至三四百家,弘治《吴江志》上,震泽成为吴江首批四个建制镇之一(另外三个为平望、同里和黎里)。嘉靖(1522-1566)年间,“倍之而又过焉,居民约八九百家,实邑西之藩屏也”,也即成为县境西南重镇。清乾隆《震泽县志》描述其时震泽市况为“栋宇鳞次,百货俱集。以贸易为事者,往来无虚日”。
  近代,生丝贸易的发达使震泽日益繁荣,成为我国著名丝市之一,为当时震泽县境内第一大镇。民国初年,吴江、震泽两县合并之后,仅次于盛泽仍为吴江县内第二大镇,镇上丝行、丝经行、茧行、桑叶行林立。“茧丝上市之际,毂击肩摩,尤非他市所能及。”20世纪20年代,日本人到震泽一带实地调查时所见“南浔到震泽之间,只有十二华里,船只往来繁忙,是两省交界之处。两镇都有繁华的街道,特别是江苏的震泽镇,有着很多富豪居家,辑里丝发庄的房屋。”
  民国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也即从1929年至1957年,震泽镇还曾升格为县属区,其管辖范围越出本镇而至于四乡。撤区并乡后,震泽一直是吴江的七大镇之一,现今则成为吴江西南境的中心镇。
  21世纪初,震泽镇总面积近57平方公里,人口(不包括外来人口)4.3万余人。为工、商、农、副俱兴的经济重镇。